人才問題亦是竺延風耿耿于懷的事情。
前幾年,他到德國大眾考察,與大眾管生產的副總裁談擴大一汽大眾產能問題。德國方面打出來一個清單,反問一汽集團現在還有富余的生產能力,為什么還要繼續(xù)擴大?雖遠在千里之外,但大眾卻對一汽-大眾了如指掌,一汽的人被說得啞口無言。
當一汽談到公司采購成本太高一事時,對方則反問為什么高,高在哪,要求能清楚的說明。竺回憶說:“如果我們有一個人站出來說,世界產品的分布是這樣的,每個產地的比例是多少,給他說得清清楚楚,你看它降不降價!钡@只能是希望,一汽集團當時缺少這樣的人才。
同樣的事情屢屢發(fā)生,在一汽和天津汽車談判時,一汽處于強勢位置,天汽只能緊跟一汽的節(jié)奏出牌。但遇到奔馳、豐田時,是一汽跟隨這些跨國公司進行變化。竺延風說,在與豐田談判時,對方一下來了50個人,按照一對一的比例,一汽也要50人參加,但一汽卻難有這樣的陣容。
事實上,一汽一直都有培養(yǎng)人才的傳統(tǒng)。耿昭杰時代,一汽啟動801人才工程,送了一批骨干前往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學習。這些人中包括現在的集團副總經理金毅、秦煥明,解放公司的總經理許憲平等等。
但是801工程只是每個班子配一名1980年代大學生的工程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,人才使用倍顯捉襟見肘之態(tài)。同時,企業(yè)體制沒有跟上市場形式的發(fā)展,問題逐漸暴露。1993年到1998年,一汽分配來的2800多名大中專畢業(yè)生,走了有700多人,“一半是調走,一半是炒了我們的魷魚”。
1999年,竺延風掌舵后,開始著力人才培養(yǎng)。醞釀大半年后,2000年3月12日,竺延風啟動一汽901人才工程,希望為一汽未來選拔一批1990年代畢業(yè)的學歷層次高、綜合素質好、具有發(fā)展?jié)撃艿母呒壗洜I管理后備人才。
除去派到國外學校或者合資伙伴的國外工廠受訓外,合資公司本身也是最好的學校。一汽-大眾幾乎是一汽的干部預備班。因為各項事業(yè)都需要人才,一汽-大眾的優(yōu)秀員工被集團多次抽取,以致于當時的一汽大眾總經理秦煥明對他說:“竺總,我們回報什么都行,就是你別再抽我的人了。”竺跟他說,“一說回報就是資金就是錢,而我更需要回報的是人才!弊兺ǖ霓k法是一汽派人前往合資公司短訓,至今已有多批學員前往,第一批學了半年時間,第二批則因為急需人才,學制縮短為三個月。每次臨行前,竺延風都會親自告誡他們要學習什么。
一位前往一汽-大眾培訓的員工告訴記者,竺延風當時對他們這樣訓話:“你們去一汽-大眾公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他們的觀念和流程,即所有的部門按照同一個目標來編制計劃,根據這個計劃來配置資源,來考慮如何支撐,也就是要深入了解大眾公司的流程體系和觀念體系。這是當前的學習目的,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一汽的未來培養(yǎng)干部!
除去對人才的培訓,竺延風加大了對他們的獎勵制度。一汽集團高級經理都配發(fā)了公務轎車,而自2001年8月開始,非領導職務高層次人才也都有了配發(fā)了專車的權利。竺在2003年提出了“規(guī)模百萬化、管理數字化、經營國際化”的一汽“三化”道路,它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才。竺自己也點燈苦熬。他自嘲道:“現在社會上許多人都認為CEO是瀟灑型的,其實CEO很忙,忙得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!
眼下,這些人才仍在鍛煉之中,難在短時間內發(fā)揮巨大作用。
一汽要真正改變現狀,竺延風還需等待。